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胃炎相关 >> 急性胃炎的症状 >> 正文 >> 正文

探寻血培养阳性的真真假假

来源:急性胃炎相关 时间:2022-8-24

作者

吴声楹

指导老师

邹光美

单位

医院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各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在血流感染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血培养是现代医学发展中用来确诊血流感染最为直接和明确的方法之一,因此获取准确的血培养结果成为抗菌药物的治疗中关键的一环。但是由于各种操作不当,导致血培养出现假阳性,误导临床的用药方向,错误使用抗菌药物耽误患者的治疗。

案例经过

患者男,56岁,因“腹泻、呕吐、发热”入院。既往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诊断冠心病明确,置入一个支架。查体:体温37.6℃,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清楚。血常规:白细胞8.3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疑为血流感染,遂抽血培养。患者于年10月3日入院,10月5日出院,出院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血培养于10月6日提示阳性。

案例分析

该患者共送来血培养共四瓶,只有单瓶培养呈现阳性。首次革兰染色镜检下见该菌形态多样,呈细小球杆状,形态似阴似阳,疑为马红球菌。随即上机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鉴定结果判断提示低分辨率。鉴定结果中奈瑟菌仅占50%。

培养后重新涂片,革兰染色镜下见革兰阴性球菌,氧化酶试验阴性,触酶试验阳性,拉丝试验阳性,最后鉴定该菌为灰色奈瑟菌。结合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阳性瓶数,判断该血培养为假阳性。

BactT/ALERT3D全自动培养仪血培养报阳提示

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上机鉴定菌种

拉丝试验阳性

为进一步了解血培养假阳性可能产生的原因及判断依据,查阅资料查询文献。以下内容均来自文献部分参考内容:

一、可能造成血培养假阳性的原因包括[1]:

皮肤上的细菌可以深入到消毒剂不能达到的深层皮肤,因此细菌通过患者的皮肤或采血人员的手进入到血培养瓶造成血培养瓶污染。

将血管内导管中的血直接导入血培养瓶,可能致导管中的定植菌进入培养瓶而造成假阳性。

送检不及时,导致接口胶塞的污染菌进入培养瓶。

血液内科的病人多为白血病患者,其白细胞显著升高,白细胞在血液中代谢导致血培养的PH发生改变,从而使血培养瓶底部的培养基颜色发生改变造成假阳性等原因。

二、临床常用的血培养污染的判断标准[2]:

一次血培养分离出两种及以上的皮肤正常菌群,如丙酸菌属,棒状杆菌,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等,怀疑为污染。

患者无明显发热及其他危险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或进行过侵入性操作等)。

患者虽有发热,但可用其他部位感染或肿瘤免疫等原因解释,且无明显全身感染症状。

双套血培养中分离到不同种的病原菌。

革兰染色涂片镜检下未见细菌,患者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者,怀疑假阳性等情况。

总结

血培养阳性结果真假难辨,污染菌常误导临床用药,造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从而导致患者的耐药率增加,我们更要擦亮眼睛,谨慎对待每一份阳性的血培养瓶,当怀疑该血培养瓶被污染时,可与临床医生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其症状是否与培养出的细菌的致病性一致。同时若判断为污染菌,则不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可有效节约成本,同时也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患者。

专家点评

邹光美副主任技师点评

血培养是用来判断血流感染重要手段之一,准确可靠的的血培养结果可指导临床进行相应抗菌药物治疗有重要作用。造成血培养污染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血培养标本采集时未能严格按照规范化无菌操作,因此对临床护理人员需加强规范化采血培训可减少血培养污染发生。检验科人员可通过对培养结果及污染途径的综合分析是否为污染菌,及时与临床沟通,所以重视血培养污染菌的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甚至造成更多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婷菊,刘贵建.降低血培养污染的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5(01):-.

[2]赵峻英,董剑,谢铌奇,等.血培养阳性危急值管理及临床应用价值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41(18):-.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dzz/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