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网上看到高考志愿出现滑档现象,导致孩子高分没学上,或者很高的分数却上了个普通的学校,导致我心里压力巨大。
有时候就想:没事,管他呢,实在不行就找机构来填报,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事!
可是后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孩子高考结束,我真刀实枪经过了一番志愿填写历练,感触颇多。
高三第二学期,孩子总给我施压——别再看你的股票了,反正总赔钱,用点心思钻研一下志愿填报吧,别到时候我尽力考了个好分数,你却没有给我找到匹配的学校。
后来她全程参与了志愿填报,方才明白:高考分数没出来之前,你在志愿填报上所做的努力基本上是白费功夫。
可当时她为什么一直催我钻研志愿报考呢?
后来我大致明白了,她在释放压力,想分点高考前的压力给我。
无奈我开始网上搜寻适合女孩子的专业,一点点儿积累资料,积攒了数十页,简单排版后打印出来给她看,她随意翻了几下:你弄这些没用。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做来应付她的纠缠,感觉一筹莫展。
后来班级群里给了信息,省城的志愿填报专家在我们小城里有一场讲座。
于是我赶紧报名,然后准时到场。
讲座是免费的,出示的案例真实、丰富,我听得很认真,可是讲座结束离场,我就记住了机构填报志愿的费用是元,其他全部忘记了。
类似的讲座我后来又听了一场,还特意请假乘车跑到很远的城市,学习态度很认真,结果仍然一无所获。
估计每一位高三的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免费讲座。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闲着,可以去听听,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对你家孩子的志愿填报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这样的讲座阐述的主题是:填报志愿难度很大,家长要忙工作、忙生活,没有精力和能力完成孩子的志愿填报,要找我们,让我们专业团队来做,不会让你失望的。
如果家长确实忙,可以寻找机构的,但你省事的同时也会漏掉孩子许多成长的心路历程。
而且说实话,报考志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但是必须用心,也挺费事费力。
报考志愿需要对大数据筛选出来的学校一遍遍过,比对位次,比对专业,比对城市、比对爱好,滤的遍数越多,心中就越发明朗。
我家孩子高考前几次模拟考试并不理想,我想她最多能上个普通二本,怪自己和她爸爸没有高智商来遗传给孩子,凡事多怪自己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她先是说高考期间住校和同学们一起应对,临考前又变卦,要回家住让我接送。
我当时想都这个时候了,一切随她心意,再怎么折腾她老妈也就这两天功夫。
考试两天,情绪平和,饮食清淡、按时接送,就是我上班要晚到早走,特殊情况,领导允许。
同事调侃:咋没穿旗袍,我呵呵一笑,搞那形式哄自己干嘛。
有的家长就是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了,反过来又影响了孩子情绪,我没有过高的期望,所以两头轻松。
出分当晚我睡着了,迷迷糊糊传来哭泣声,心说坏了,考试惨败。
惊醒后她已从隔壁房间窜过来:“分,我考了分”,兴奋过度导致声音颤抖,被我当成哭泣了。
“不错,不错,比一本线高60分,太好了”。话音刚落,她姑姑的电话打过来,原来人家一直守到12点,不亏是亲姑姑。
高考志愿填报正式提上日程。
我和她坐在电脑前一筹莫展,厚厚的志愿目录摆在面前,要一页一页翻吗,我打开,准备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翻了五页后不知其所以然。
还是孩子告诉我,前面的一半都不用看,那都是私立性质的学院广告,我们的目标是一批录取院校。
好多名校啊,报考哪个呢,报考什么志愿呢。身边同事问:考分在全省排多少名,不知道啊,我茫然。
两个人翻翻这个,查查那个,一刻没闲,却毫无所得。
临到中午,才知道在哪查全省排名,还是她问她同学的。
她的省名次:,瞬间我们的激动劲过去了,本以为一万多位次呢,以为能上个呢,现在看来连也够不着,只能上个普通一本。
摸索着学会了用志愿卡,接下来三天,我俩断断续续一直在研究志愿卡上提供的一批录取院校。
努力没有白费,她突然就确定好了自己的专业,上师范或者医学。
大方向有了,接下来开始找医学院和师范大学。
心仪中的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她的成绩根本挨不上边,然后就是天津师范大学,查了排名后也不行,最低位次也要三万多名。
根据孩子排名,志愿卡提供了四个档次的学校,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
她一直想离开本省,向往南方城市,我们筛选出志愿卡上自己喜欢城市的学校,然后一所一所分析,逐个否定,否定的主要依据是没有孩子喜欢的师范专业。
期间,外地工作的弟弟下载了夸克,一个免费的大数据筛选软件(我们用的这个是在学校里随着志愿书籍一起订购的,费用我忘了),弟弟给我们找了好几个南方城市的医学院,孩子舅妈从事的工性质是未来设计,也给孩子电话聊了很久,目的是让她自己有自己寻找的目标。
第二天又探讨了一天,当天晚上,孩子做决定,第一志愿报医学院的牙科,因为分数线高,录取的几率低,打算填不同意调剂专业(担心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以为这样就能顺利滑到第二志愿,她喜欢城市的师范大学。
母女俩很开心,谁知道却是大错特错,我们这样做是犯了填报志愿大忌。
不同意专业调剂不是按我们所想轮到第二志愿录取,而是会导致滑档,也就是孩子没有学上,因为第一志愿你报的专业录取不了,你又不同意调剂专业就会被退档。
后来老公叫了表姐、表妹和表妹夫(他们孩子是去年高考,有填报志愿的经验),我们一行五人带了笔记本找了家茶馆开始我们的志愿填报组探讨,老公负责在家里照顾老二。
一个个又重新筛选了一遍,从早上8点半忙到12点半,最后敲定了南方一所大学的师范专业,根据位次,女儿被录取的可能性很大,几个人皆大欢喜。
表姐贴心的告诫我们出去别乱说:在我们省就录取八九个人,你把信息透露给别人,一旦人家分数高于你,就会录取人家挤掉你,所以报志愿切记默默努力,不要大张旗鼓逢人就说你的志愿填报内容,虽说有点小心肠,但是小心谨慎以防万一。
“进去学校的贴吧看看以往的学哥学姐发言,外省的高校咱毕竟不了解”,表姐又交代我们。
当晚女儿开始看贴吧了,越看越心灰意冷,几乎全是负面言论,考虑了很久很久,第二天全面否定当初的决定,重新开始填报。
昨天的努力再次泡汤。
选择外地的高校,必须借助学吧里以往孩子的发言来判断师资和学风,避免荒废孩子未来的学业。
和等知名院校无此担心,一批二批院校一定要查。
工作很忙,白天抽不出时间,于是晚上和孩子挑灯奋战,老二交给老公。
选啊选,抄录、涂画、标记……一次次返工重来。
如此又忙了两天,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又回到起点。
当初她最不看好本省的师范大学,现在开始考虑。
这所学校排在志愿卡的最后是因为本省考生占优势。
如果选择这个大学,按以往分数排序她只吃亏10分,于是我选了分数线最高的一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女儿比去年录取的的位次分数仅仅高了2分,非常合适,目标锁定。
该怎么劝孩子接受呢?
我问:“咱报考**师范大学吧”,“好的”,居然没有费任何周折。
孩子和我一起经过了这一次次重来,比我还清楚其中的利害,这个学校贴吧她早查过,全是正面信息,而这所学校是省内名校,被称为小。
没想到老公成了绊脚石,他坚决不同意。
我太了解他的心结,孩子考试超常发挥,当爸爸的一心想让第一志愿冲名校,万一冲上做爸爸的脸上多有光啊!
可我实在不敢冲,如果压着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冲进去的,也一定是孩子不喜欢的冷门专业。
我反复给老公讲利害关系,他居然一心想让孩子去南方上大学。
省外的平行学校比本省高了许多,分数能达到的一本院校远远不如本省的一本院校。
可是老公根本不相信我,他找了好几个懂行的朋友来劝我,人家了解情况后反而开始劝他。
不选孩子不喜欢的专业,这个也是报考大忌,如果不是她非要学师范专业,我也能给她报个冲一冲的名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考填报志愿的流程现在心里特别清晰——订购学校的志愿卡(志愿卡只能用一次,一定不要拿别的孩子的分数来试)、查分数、查省排名(分数是次要的,排名是主要的参考依据)。
根据志愿卡大数据筛选的学校一遍遍过,过遍数越多心里越明朗、冲一冲的学校慎选,虽然一点儿不浪费孩子的分数,但录取的专业都是冷门专业。
提前批我没钻研,报考提前批师范相当于孩子拥有了教师编制,但大学毕业后不能考研,不能去自己喜欢的城市,必须接受安排。
孩子不想早早被迫失去梦想,她想考研,想考到自己喜欢的城市。
如果想早点就业、想稳定的孩子完全可以考虑提前批,分数上还能享受优惠政策。
最后来说一下机构报考,他也是运用大数据来筛选,相当于你手里的志愿卡,但人家经验丰富,不会像我一样走那么多弯路,家长和孩子也确实省心。
但是,我觉得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思考良策,两代人的心更近了,能获取一次和孩子共同提升的机会,这也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dzz/1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