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中医学的“胃脘痛”和“痞症”的范畴。表现为食欲不振,胃痛,舌红绛无苔,舌糜烂疼痛,舌体缩小,贫血,腹泻或便结,消瘦。多发生于青壮年。胃脘作痛多为隐痛,或刺痛,或冷痛。胃中或有嘈杂,烧灼感,食后作胀,或口干,喜食酸物。平素乏力易倦,面色少华,腹胀,嗳气,多见便干,但有少数病人便溏。
萎缩性胃炎,以胃脘疼痛或痞满为主要症状,属中医胃痛痞满范畴。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恣食辛辣肥甘,暴饮暴食,或久服刺激性的药物,或情志失调,劳倦异常,致肝、脾、胃皆病。肝气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郁滞,不通则痛,且因气滞日久,累及血分,气血壅塞,致胃络淤阻。
此外萎缩性胃炎(胃痞)的发病,还与先天禀赋不足,密切相关。而且本病往往因日久不愈,水谷难化,精微乏源,后天失养,致阴阳气血亏虚。阳气虚脉运无力,不能行血;阴血亏,脉络苦涩,不能畅血。因实致虚,又由虚致实,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胃腺萎缩。
在中医上,萎缩性胃炎(胃痞),一般被分为以下4种证型,你是哪一种?
1.肝气犯胃型
脘痛且胀,时而牵连胁背,常因郁怒而使疼痛加剧,食少纳后胀甚,嗳气频作,时感叹息则舒,苔少,脉弦。
治法:疏肝理脾,和胃降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证型用药宜轻巧灵通,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不宜用滋腻阴柔之品。
2.阴虚胃热型
胃脘灼热,疼痛隐隐,嘈杂易饥,或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咽干口燥,大便干结,体瘦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甘寒养胃与酸甘化阴并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胃阴虚证用药,应慎用香燥,辛热之品,以免重伤胃阴。
3.湿浊中阻型(湿浊阻胃)
脘痞闷塞,胀满不适,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恶心呕吐清水或酸水,舌苔浊腻,脉滑或濡弦。
治法:燥湿化浊,健脾和胃。
4.淤阻胃络型
脘痛有定处不移,痛时拒按,或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或夜间尤剧,或见黑便,甚或呕血,舌质紫黯,舌下紫筋明显,脉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上述的4种证型,概而言之,土虚木乘,肝胃不和是本病发生的初期与发展;禀赋瘦弱,阴虚胃热是该病多发证型;湿浊中阻,脾失建运乃该病的较少兼证;气滞血淤,郁阻胃络为本病的后期与变证。至于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证,临床较为常见而易治,故此不述。
综上治法均以和胃养阴通降为主法,组方选药亦须轻灵活泼,其目的在于使胃之通降功能恢复正常。
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虽有上述诸证之不同,但常可相兼为病。如脾胃气虚证,因气虚运血无权,又多挟淤,胃阴虚证,因多生内热的关系,又多兼火。而胃阴虚与脾虚生湿兼见者亦不少见。再者证候往往因病情的发展和失治误治而互相转化。如肝气犯胃证,因肝气郁久化火伤阴,或气滞日久血行淤滞而致病阻胃络。因此,临床必需详细辨证,注意证候兼夹转化,务使组方选药,切合病情,灵活变通。
萎缩性胃炎(胃痞)的食疗护理,亦十分重要,饮食亦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亦不可时饥时饱,必须戒烟酒及辛辣肥甘刺激食品,并应持之以恒。同时更须调摄精神情志,远烦息怒,怡情悦性,做到起居有节,运动有常,萎缩性胃炎(胃痞)属慢性疾患,如辨证准确,服药有效者,应守方守法,坚持治疗,方可奏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dzz/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