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类。此病主要进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选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可反复发作
病因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饮酒等,慢性胃炎不具有传染性。药物、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导致慢性胃炎。好发于饮食无度者、长期加班者、长期酗酒者。
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常见多发病,据资料显示,成年人慢性胃炎患病率为50%~80%,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居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并且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性增大。一般情况下,由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男性慢性胃炎发病率高于女性。
好发人群
饮食无度者长期的饮食无度,饮食的不规律或长期进食生、冷、硬的食物可能会造成慢性胃炎。
长期加班者长期的加班可能会使饮食不规律,同时长期的劳累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长期酗酒者乙醇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经常在外吃饭者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经常在外吃饭可能因共餐引起传染
症状
慢性胃炎的典型症状是上腹部不适,一般会出现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症状,慢性胃炎可伴有乏力、精神淡漠、舌炎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会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贫血的症状。临床分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其中肥厚性胃炎少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慢性浅表性胃炎。
典型症状
中上腹不适可呈饱胀感、隐痛,疼痛无规律,一般饮食后较重。
消化不良症状包括嗳气、反酸、恶心等。
食欲不振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
贫血可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少量失血,或者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他症状
慢性胃炎可伴有乏力、精神淡漠、舌炎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并发症
胃溃疡少数慢性胃炎可伴发溃疡,表现为胃部烧灼痛,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且疼痛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反复出现,服用抑酸剂可缓解。
贫血因长期小量胃出血,可能导致贫血。此外,自身免疫性胃炎因缺乏内因子,可能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诊断标准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若HP(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综合胃镜和病理活检,可诊断为慢性胃炎。
治疗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一般治疗1~2个月,反复发作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等,也可通过中医治疗,重症异型增生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对胃炎有独到之处,要严格按照辩证论治对症下药。一般分为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中气不足型等。
治疗周期
慢性胃炎一般治疗1~2个月,反复发作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饮食
饮食养生是慢性胃炎防治的关键,慢性胃炎患者需注意营养均衡,在日常饮食中应以清淡、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主,食物中需包含植物蛋白、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糖类等,注意比例适合,保证营养元素充足,防止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
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较大,会引发胃部不适。
忌酒精,长期饮酒可损伤胃黏膜。
忌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长期饥饿,都会引起慢性胃炎的复发。
宜采用蒸、煮、烩、焖、炖、氽的烹饪方法,使食物细软、易于消化。
宜选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促进铁的吸收。
宜食用米汤、马铃薯和牛奶等食物,有助于恢复胃黏膜。
胃炎治疗,贵在对症和坚持,您有胃病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共寻良方。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dzz/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