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粗茶淡饭再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辣的、烫的、冰的、凉的......
怎么好吃怎么来。
可是久而久之,
身体就有点遭不住了。
其中影响最大的,
就是我们的脾胃功能。
必须指出,中医学所谓之“脾胃”并不单纯是脏器,它其实概括了人体消化系统。
脾为脏,藏而不泻,主运化升清。脾升胃降,一阴一阳,协调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1脾胃病主要是“阴证”
中医所谓的脾胃病,实质上包含了一大类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消化不良。
常常可以分为:
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
不适症状多为: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反酸烧心等。
脾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都呈现“阴”的特点。
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含义类似,可以理解为气的推动与温煦能力不足。
脾胃湿热表面上看是一阳证,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是水湿停聚,蕴久化热,所以根本上还是阴证。
”关于胃,中医有三句名言。
一是“胃以喜为补”,
胃如果处于它“喜欢”的温度、湿度、硬度、位置下,就可以更健康。
二是“胃喜暖而恶寒”;
三是“胃以通为用”,
胃是六腑之一,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
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就得出“胃以温通为补”。2温通为补
胃气是一种阳气,有腐熟水谷的功效,阴气显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既然是一种阳气,如果遇到寒冷的环境,显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以物暖胃,而不要以胃暖物,告诫的是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也是要求保持胃以适当的温度。
《脾胃论》所论的“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由生也。”以及“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这两句话全面总结了导致胃病的原因。对照今天的西医教材,其阐述也都离不开上述内容。饮食不节,主要是饱食无度,寒温不适,其重点则在于“寒”。情志不畅,则容易造成肝气犯胃。明白了这几个致病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就成了自然之选。
3胃病的中医防治
对胃病的治疗,必须掌握“暖”这一大法。
从外的暖,如温敷法。《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何以能除热,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胃病的大热之象正是“虚”,是“阴证”,所以离不开“温法”。
从内的暖,就是要吃热的东西。不吃生冷食品,尤其是冷饮,水果不能过多,如遇上冬天,就是要吃也要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
松筋温敷是现代物理治疗科技与中医药精粹的智慧结合,
即先采用松解筋结的手法疏通筋络,然后使用专用配方中药包温敷患处,经皮给药,通过经络穴位传导直达病灶,以改善病变部位,达到康复兼治的目的。
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特别适合消化系统疾病的调理。
通过物理上的“热敷”,祛除局部寒症,改善胃肠道局部的血液供应情况,
在配合专用的温性中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升局部供血能力,减缓炎症反应,可明显改善肠胃不适症状,从根源上逐步消除不适症状。
胃病的日常调理:
1、保暖防寒情绪乐。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因此胃病患者应该保持精神舒畅愉快,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2、“食疗”很关键。治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在饮食上应注意选择少渣、低纤维的软食,特别是疼痛发作期应选择少渣半流质食物或软食,少食多餐。
3、起居有常饮食规律。有规律的生活对于胃病的调养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zyz/7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