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患者中,急性胃炎发病时虽然比较急迫和痛苦,但只要科学处置,很快就会康复,而且不易复发;慢性胃炎相对症状平缓,但迁延反复,同样让患者备受煎熬。
慢性胃炎发展到后期,由于大量用药及自身功能的衰退,很多患者还会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增生等癌前病变指征,使得患者整日忧心忡忡。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对萎缩性胃炎来说尤其如此。临床实践表明,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西药的作用仅仅局限于止痛消炎,对养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医的治疗就显示出独到的优势,而且患者只要坚持规范的治疗就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所谓规范的治疗,首先诊断要明确,借助胃镜等检查确诊病情。萎缩性胃炎被称为“胃癌前病变”,所以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其次要对症治疗,辨证施治。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从中医角度上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嘈杂”等内科疾病范畴,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且很多消化系统疾病都是与脾胃虚弱或脾胃不和等有关系。
慢性萎缩胃炎的常见中医症型
从中医角度上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脾胃虚弱、脾胃不和、胃阴不足、肝胃不调等症型,中医辨证准确,再对症治疗,疗效都比较好。
脾胃虚弱
是临床最常见的症型,其症状表现为:食欲欠佳,纳谷不馨,食后胃胀,略有饮食不慎,就会腹泻胃胀加重等不适,或可见胃脘隐痛,喜暖恶寒,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多数表现为白腻苔,脉沉细弱。
中医治则:健脾强胃、温中补气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意味着脾和胃两者关系不融洽,中药调理重在调和,多数表现为胃强脾弱。症状多见多食易饥,反见消瘦,打嗝嗳气,食后困倦,神疲乏力,轻度口臭,或易发口腔溃疡,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脉弦细数。
中医治则:脾胃分治,调和升降。
胃阴不足
最主要的表现是舌干红少苔,舌体少津液,症见胃脘嘈杂,食后疼痛,口干舌燥,喜食酸物,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少便秘,脉沉细或细数。
中医治则:益养胃阴。
肝胃不调
也是比较常见的证型,这样的患者多有忧思伤脾,或者暴怒伤肝,与长期情志失调关系较大,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胸胁痞满,嗳气呃逆,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忧郁,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弦数。
中医治则:舒肝和胃,消积化滞。
接下来就根据萎缩性胃炎的不同表现,给大家介绍几个临床上反应不错的药膳方法:
胃部隐痛,心慌气燥,夜不能寐
方法:糯米克,百合40克,去心莲子20克,红糖适量,一起煮粥。每天早上吃1次,连吃半个月。
功效:养胃健脾,缓解胃痛,补心安神。对于脾胃虚弱引发的胃脘疼痛,心脾两虚或心阴不足,心烦不眠之症,有很好的效果。
2.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担心癌变
方法:胡萝卜克,淮山药25克,鸡内金15克。将这些材料洗净切块,入锅加水煮半小时,加红糖少许,待红糖化开,关火喝汤。
功效:强健脾胃,帮助消化,用于脾胃气虚引发的食欲不振、胃蠕动缓慢、消化不良等,同时具有防止胃病恶变的功效。
3.腹胀嗳气、气血不畅、吐清水儿
方法:猪肚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盐少许,水适量,一起放入陶瓷盆里,隔水炖熟,分两次吃完。
功效:对于胃阳虚引发的津液不固,反酸、胃胀、嗳气、吐清水等症状有很好的收敛、消气、养胃、降逆等作用。
以上药膳方法,经过患者反馈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每种方法都不见得立竿见影,特别是因为多年胃病反复发作引起的陈旧性病变,需要找准方法,持之以恒的养护和治疗,才能实现彻底的康复。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zyz/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