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胃炎相关 >> 急性胃炎医院 >> 正文 >> 正文

第二周内镜报告与学习体会

来源:急性胃炎相关 时间:2021-11-30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医院

李志勇医师

——

学习报告与体会

内镜所见:

距门齿约为20-25cm3-8点位食管可见一局限性隆起,隆起表面黏膜粗糙、糜烂且碘染色阳性,隆起处质硬,隆起处食管腔偏心性狭窄,内镜通过尚顺利。

超声内镜检查示:

隆起处食管壁内可见一横截面积大小约为31.7mm×29.7mm的低回声占位。累及食管壁全层,该占位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与主动脉、椎前筋膜关系密切、分界欠清。距门齿约为35cm食管后方可探及一变异血管,自主动脉发出,入肿物消失,血管内可见大小约为7.5mm×6.0mm的中等偏低回声占位。距门齿约为20cm左侧气管食管沟可见1枚大小约为4.0mm×3.5mm的淋巴结。

超声内镜诊断:

1、食管局限性隆起(距门齿约20-25cm),隆起处食管壁内低回声占位,累及食管壁全层,侵及主动脉及椎前筋膜待除外,考虑恶性占位,建议必要时可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进一步明确诊断。

2、主动脉分支变异及血管内瘤栓形成。

3、左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警惕转移。

心得体会:

该病例检查前复习辅助检查:胸部增强CT:1、食管胸上段肿物,考虑食管癌,伴有外侵,范围如上述。2、奇静脉充盈缺损,倾向栓子形成。3、病变食管周围、左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警惕转移。余纵隔、膈肌脚后多发小淋巴结,请随诊。4、双肺散在实性小结节,请随诊。双肺散在炎症。5、右肾囊肿。

实际行超声胃镜检查时确实肿物来源食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警惕转移,但扫查过程中,见35cm食管后方可探及一变异血管,自主动脉发出,入肿物消失,血管内可见大小约为7.5mm×6.0mm的中等偏低回声占位,该血管非CT所报奇静脉,而是主动脉变异支,而主动脉变异分支,多为病理情况,追踪后发现可能为肿物滋养动脉,进一步证明恶性可能性大,体现了超声内镜的优越,可以动态扫查,追踪血管,发现CT不能发现的病变,特别是超声内镜的多普勒血流成像及谐波成像、弹性成像等功能进一步帮助诊断。此病例虽然特殊,但并非罕见,需谨慎留意。

内镜所见:

循腔进镜至距肛门缘约80cm达回盲部。沿回盲瓣进入回肠远碗约15cm,所见回肠远端未见明显异常。距肛门缘约20cm结肠可见一大小约2.5cmx3.0cm的亚蒂息肉,表面黏膜粗糙、糜烂,NBI+放大内镜示JNET分型为2A型,工藤分型为IV型(病人及家属同意暂不取活检)。所见结肠粘膜光滑、完整且血管网清晰可见。余所见直肠黏膜未见异常。

内镜诊断:

结肠亚蒂息肉(距肛门缘约20cm),考虑为早期癌或癌前病变,建议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

心得体会:

通过此病例学习,结合带教老师以实际病例讲解、指导以及复习文献,再一次学习了结肠息肉的工藤分型、JNET分型、NICE分型以及Pitpattern分型,了解每一种分型的依据、意义及优缺点,比如NICE国际分型是基于有NBI功能而无需放大的情况下判断肠道肿物的性质。

NICE分型简单明了共分三型,分别是TYPE1、TYPE2、TYPE3,分别代表增生性息肉、腺瘤(包括表浅癌)、深部浸润癌。每个分型中有三个描述方面:分别是色泽、血管、腺管,均离不开平时内镜操作中的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才能做到熟练运用,对疾病做出尽量准确判断,以利于患者后续治疗。

医院

黄琳琳医师

——

学习报告与体会

内镜所示:

食管黏膜略粗糙,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6cm。贲门至胃底体交界后壁可见一瘢痕(距门齿约为36-40cm),瘢痕表面黏膜略粗糙,瘢痕处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等。胃体及胃窦黏膜粗糙、变薄、散在凹陷样糜烂区(于距门齿约为47cm胃体大弯侧偏后壁、距门齿约为50cm胃体下部小弯,分别活检2块及1块)。胃窦小弯侧可见一0-IIa型病变,病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ME+NBI示分界线及不规则表面微结构及微血管构造(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暂不取活检),病变处胃壁活动度良好。幽门圆、持续开放。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胃窦小弯侧0-IIa型病变,考虑为早期胃癌,建议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

2、慢性萎缩性胃炎(性质待病理),以胃体及胃窦为著。Hp(-)。

3、贲门至胃底体交界瘢痕,考虑为治疗后改变,建议密切追随、定期复查。

心得体会: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而早期胃癌(EGC)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90%。放大内镜(ME)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BI)有助于EGC的诊断,也有利于指导进一步治疗。

白光下发现病变是基础,早期胃癌多表现为局部颜色变化(发红或发白),局部形态变化(隆起或凹陷),黏膜粗糙不平,形成溃疡或糜烂,黏膜下血管网中断、消失,黏膜皱襞杵状增粗、融合,黏膜质脆、易出血,胃壁局部僵硬等。

大体可分为隆起型(0-I)、浅表型(0-II)及凹陷型(0-III),其中浅表型由可分为三个亚型,有浅表隆起型(0-IIa)、平坦型(0-IIb)及浅表凹陷型(0-IIc)。白光发现可疑病变后,可应用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进一步观察表现血管形态、黏膜微结构、浸润深度等,从而为病变的性质及治疗方式提供帮助。

根据“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切除的专家共识版”,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症为:(1)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2)病灶≤3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3)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扩大适应证为:病灶≤2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内镜所示: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9cm。贲门、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胃体下部小弯侧至胃窦黏膜平薄、充血、粗糙(于幽门前区活检1块)。幽门圆、持续开放。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一大小约为1.5cm×1.0cm的隆起,基底宽无活动性,表面黏膜尚光滑、完整余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十二指肠降部局部隆起,考虑为术后改变,同前相仿,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追随。

2、慢性萎缩性胃炎(性质待病理),以胃体及胃窦为著。Hp(+++)。

心得体会:

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感染后不论有无症状或有无并发症,几乎均存在活动性,一般难以自发清除而导致终身感染,除非进行根除。

相关统计,我国HP平均感染率为58-64%。且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的相关性是明确的,内镜诊断HP感染的有无,在评价胃癌风险上很重要。根据“京都胃炎”介绍,HP感染的胃黏膜在组织学上发现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在黏膜层可以确认菌体,并且,发现伴随慢性变化的固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

在内镜检查结果中,以活动性胃炎所见的弥漫性发红、黏膜肿胀和白浑粘液为基础,除此之外,作为慢性所见,出现频率较大的萎缩,以及皱襞异常(肿大、蜿蜒和消失)、肠上皮化生、鸡皮样黏膜、黄色瘤、腺窝上皮增生性息肉等观察结果。

目前,国内对初次根除HP的治疗方案,仍推荐为铋剂+PPI+2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对于根除失败的HP感染,需评估根除治疗的获益比。胃MALT淋巴瘤、有并发症史的消化性溃疡、有胃癌风险的胃炎(严重全胃炎、胃体为主的胃炎和严重萎缩性胃炎)或有胃癌家族史,根除HP获益大。

湖北省襄阳医院

王林医师

——

学习报告与体会

内镜所见:

距门齿约为23-24cm9点位食管可见一大小约1.0cmx1.5cm的局限性隆起(活检1块),隆起宽基无活动性,隆起处表面黏膜呈绒毛样改变(活检1块)。余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9cm。贲门、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胃体下部小弯至胃窦部黏膜皱襞消失,黏膜变薄呈褪色表现,可见萎缩线,幽门前区小弯可见隆起性糜烂,中央伴白色凹陷(活检1块)。

内镜诊断:

1、食管局限性隆起(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为23-24cm),考虑为壁内占位,建议本院超声内镜检查

2、慢性萎缩性胃炎:inactive-gastritis内镜表现:萎缩(C2),隆起性糜烂(性质待病理),内镜表现评分:A(1)IM(0)H(0)N(0)DR(0),HP(-)。

超声内镜所见:

距门齿约为23-24cm9点位食管可见一局限性隆起。超声内镜检查示:隆起处食管壁内可见一横截面积大小约4.1mm*4.7mm的低回声占位,回声均匀,边界清楚,主要起源于食管壁的黏膜肌层,隆起处食管壁的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外膜层清晰、连续、完整。隆起处食管壁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超声内镜诊断:

食管局限性隆起(距门齿约为23-24cm),隆起处食管壁内低回声占位,考虑食管壁内平滑肌瘤,主要来源于食管壁的黏膜肌层,建议内镜下治疗。

心得体会:

超声内镜进来发展迅速,针对食管、胃腔等黏膜下肿物来说,超声内镜可以对病灶性质比如平滑肌瘤、脂肪瘤或癌等作一个初步判断,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还可以看病灶位于哪一层次,在黏膜层还是黏膜肌层,在黏膜下层还是固有肌层,在食道壁外还是纵隔里面,是心脏压过来还是肺压过来等问题都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部分人其实是脊柱骨质增生压过来,觉得某区域隆起,借助超声内镜深入观察就可以大致判断其是哪一方原因。

对于肿瘤超声内镜可以进行穿刺,或进行分级,如有无淋巴结转移,或有无跟血管粘在一起。如果肿瘤跟血管粘在一起,那么手术的风险非常大,会导致切不干净,还可能会大出血危及生命。所以超声内镜对于食管、胃腔等部位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镜所见: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9cm。距门齿约41cm贲门局部黏膜粗糙(活检1块),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窦后壁呈瘢痕样改变,瘢痕表面黏膜粗糙(活检2块),瘢痕周围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

内镜诊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

胃窦后壁局部呈瘢痕样改变(性质待病理),考虑为治疗后改变。患者治疗前未在本院行内镜检查,无法对比治疗效果,具体请结合临床。HP(-)。

心得体会: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淋巴瘤的范畴。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淋巴系统肿瘤,也就是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的肿大,常常的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最常见累及的部位就是胃肠道,胃或者回盲部,其他的部位也常常有发生,患者对化疗的反应是比较好的但是需要多次检查、对比对临床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所以需要对病人做好宣教,定期复查,复查带好检查资料已备查询。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fashipin.net/jxwyyy/8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